(記者 董青媛 通訊員 王立鵬)6月30日,在遼河油田沈67區塊靜59-241井的鉆井平臺上,30145鉆井隊隊長汪慶輝拿著鋼卷尺測量大鉤偏移距。“7.8毫米,注意,超過10毫米就有隱患了。”這是他當天第3次測量,每偏移1毫米,他都會及時提醒,避免造成井斜。這個被工友戲稱為“毫米級安全強迫癥”的細節,正是大慶鉆探安全生產管理的縮影。
在30145鉆井隊駐地,安全賬本上記著這樣一組數據:2025年全隊完成鉆井進尺2萬米,無安全事故發生。這看似簡單的記錄背后,藏著大慶鉆探隊伍的“安全密碼”。隊長汪慶輝仔細翻看著值班記錄冊,其中“毫米級異常欄”用紅筆標注著“泵壓波動0.3兆帕”“大鉤偏移15毫米”“指重表指針回零誤差0.2噸”等數據。某班次因漏記轉盤轉速0.5轉/分鐘的波動,導致下一班次未及時調整參數,此后臺賬又增加了“數據鏈追溯”欄,要求每項異常必須關聯前后30分鐘的參數曲線。
安全意識的根植,始于日常的“肌肉記憶”。30145鉆井隊創新實施“影子培訓法”:新員工必須連續30天跟隨帶班干部,記錄每個操作步驟的安全要點。90后鉆工景元忠的培訓筆記上,密密麻麻標注著鉆壓120千牛、轉盤轉速110轉/分鐘、泵壓14兆帕等參數。這種近乎嚴苛的訓練,讓該隊初到遼河油田沈陽采油廠時,便創下了該采油廠近2年來的鉆井周期新紀錄,并實現了安全生產零事故。
在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,大慶鉆探構建起EISC(工程作業智能支持中心)智能防護網。記者走進EISC中心指揮大廳時,被眼前巨型數字化平臺震撼:40口井的鉆井參數在屏幕上閃爍,曲線跳動間勾勒出地下數千米的生產動態。工程師張仟輕點鼠標,多參數實時曲線立即放大呈現,物聯網傳感器與EISC平臺大數據預報警系統,能在遠程第一時間發現井下異常,響應時間從30分鐘縮短至3分鐘,有效減少事故復雜時率。
安全文化的浸潤,體現在對員工安全素養的培育中。大慶鉆探通過“親情墻”活動巧妙地架起了家庭與單位之間的溝通橋梁,將安全責任意識以溫馨而深刻的方式植入員工內心,實現了“硬制度”與“軟文化”的平衡。同時,該公司通過舉辦安全公開課、開展“安全生產大家談”“以案普法”等活動,多維度提升全員安全技能。
當夕陽為鉆塔鍍上金邊,30145鉆井隊的安全例會如期舉行。隊長汪慶輝舉起當天檢查出的隱患照片說:“這是液壓鉗防脫銷的磨損痕跡,明天必須更換。”在“人人都是安全員”的口號聲中,鉆工們牢牢守住了安全底線。
標簽:
相關資訊